推广王
 
- 最后登录
- 2021-6-22
- 注册时间
- 2019-4-9
|
王珠珠研究员认为,疫情中出现的教学问题归因有三:一是教育思想的问题,部分老师不理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单向知识传递输出完毕后并不考虑学生的吸收程度;二是互动性极差;三是得不到学生的评价。因此,在线教师提升素养的首要一点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对课堂互动和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复盘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情反馈。
与会专家认为,面对信息化的教学新生态,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在线教师队伍的升级,打造具有在线教育特色的创新型教师队伍。针对在线教师如何应用线上教学方式、如何提升信息化素养、如何保证孩子线上学习的效果等问题,与会专家在会上提出了进一步的指导建议。
孟鸿伟博士认为,“素养”就是能够调动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非常关键,能够自己调动、自己控制、自己安排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效果更优。所以,在线教师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怎么调动学生的兴趣,怎样创设情景让学生去学习。当我们考虑在线教师素养标准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标准认证评价机制该怎么操作。从教学评价和务实的角度来看,在线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课堂设计、教学组织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对“素养”落实的一个重要评价。
李晶教授指出,在线教师素养标准要具体而可行,在线教师素养标准应定位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素质框架的“补充”上,关键要看能不能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的理解。建议不要分学科,也不要分教师发展阶段,要分学段。不同学段学习过程、特点区别比较大,所以分学段很重要,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第二就是解决在线管理的问题。在线学习种类很多,如根据需要可自觉学习,这类主要应提供丰富可选的资源。而当前开展的中小学生线上学习与上述不同,学生基本上是按照规定的课程学习。另一种是不自觉学习,那么就需要在线教学四步式:第一步是输出式教学,相当于往一个瓶子里灌水,没有漏斗,能进去的非常少;第二步是互动研讨式,把这个学习内容进行互动研讨,学生真的消化了;第三步要实现有作业;第四步是对实现的教学内容进行反馈评估和交流。如果没有后两个,就是挫折教育,学生努力学了也没有什么效果。第三个则是素养,面向全国范围的在线教师标准,就需要适配分层不同地区素养的老师。
汪琼教授在发言中强调了混合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考虑混合学习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学习水平上个性化的差异,比如多媒体教学,它可以很容易地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还有要考虑学生所拥有的技术设备水平的限制,这也可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就像这次疫情遇到的挑战。国外关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模型更迭,最近几年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很多标准都增添了“伦理”维度,这与国内强调师德师风也是一致的。而师德师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体现,就包括了数据的安全、数据的使用,需要对基于数据的评估有可能造成决策偏差保持警惕,等等。所以我觉得研究教师能力标准很有意思的课题,也是个值得慢慢探究的课题。
吴颖惠院长表示,疫情期间,我们接触了很多校内校外的在线学习、在线教学方式,认为两个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第一方面是对在线学习效果做分析,出调研报告,分析在线教育的整个效果。过去有中小学教师标准,包含教学标准、育人的标准、组织教学的标准、评价教学标准。但现在得增加一条教师在线教育标准。教师在线教育的标准应包括信息搜索和整理的能力、计算机适用能力、PPT制作能力、信息化教学工具使用的能力。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包括终端设备的使用,包括网上提供大量的虚拟试验设备的使用,这些是信息素养的基本。第二方面,在线教师标准不要分学科,因为信息化2.0,包括互联网+教育,还有人工智能+教育,是全面的基础教育教师的信息素养,不再是个别人的能力。
在课题讨论中,专家们表示,在线教育极强的时空灵活性为教育防疫贡献出了巨大价值。经此一“疫”,未来的学校授课,多数甚至绝大多数的课程会在某个方面引入在线学习的成份,“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育教学将成为大势所趋,新场景会不断涌现,在线教师的素养将成为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未来,在线教师不仅应是师德优秀、师表风范,坚持师行自律的高标准教育人才,还应该具有优秀的互联网思维和数据思维,能够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解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课程效果反馈等问题,从而优化学习效果,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唯一在线教育企业代表,掌门教育联合创始人吴佳峻从在线教育机构实操维度出发,提出“在线教师大学”的概念,落实教研院和教学院强强联合的“双院联培”制。他认为,在新教学形态下,优秀在线教师的培养必定是修筑于传统教师培养的垣墙之上,扎根于在线教学的时代沃土之中。监管部门、学术机构、学校、教育机构等多方携手制定在线教师标准,通过标准化、系统化、个性化的联合培养,稳定在线教师教学水平,缩小教学服务方差,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助力在线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研讨会上,北京理工大学董宏建教授、北京教育学院于晓雅副教授等专家还分别从政策分析、理论研究、一线实践等视角做了详细报告,他们就在线教师的整体特点、教育观念、能力要求、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深入透视在线教师群体,描画在线教师职业发展趋势,为后续在线教育研究报告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王远美副教授负责的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性项目“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应用试验研究”也将为中小学在线教师标准开发与素养提升课题的研究进行强力赋能。于晓雅副教授则对中小学在线教师标准开发提出了五点意见。一是教育价值取向要从双基向核心要素转变,二是智能时代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的变化是标准开发的基础与前提,三是要注意吸纳国内国际上已有的标准和经验,四是注重伦理和隐私数据安全,五则是要通过技术实践与知识表征的关系,将学习科学与技术支撑的要素融合起来,立体化构建教师标准体系。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课题组成员李文玉还就研讨主题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在线教师信息化素养不用求全,可以考虑通过分工的方式减轻在线教学教师的压力;第二,教师经常被视为教书育人的教育者,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教师们作为学习者的第二重身份,考虑到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结果,并给予教师自下而上参与标准的开发与制定的通道。第三,我们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要平衡好校外教育机构和公立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需求的共性和个性。
此次研讨会对研究提升在线教师整体素养、释放在线教育潜力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中小学在线教师标准体系的确立将为在线教育行业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参考指南,进一步推动在线教育行业整体教育教学服务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有利于“人才兴教”教育战略落地,持续推进在线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未来,随着研讨会中相关计划、项目的陆续落地,我国在线教育的高质量、规范性发展值得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