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贵宾
- 最后登录
- 2021-9-8
- 注册时间
- 2020-11-10
|
新茅瓶底基本上沿袭2005年以后的瓶底图案,即五粮绕五星图案。辨别新茅瓶底主要看外围一圈英文字母的形状和字体是否饱满圆润,中间五星图案因为太小不易辨别,也只看看是否图案正确,与相符即可。
新茅瓶底除一圈英文字母外,还有一些数字符号。如“CKK、HB、MB、口”等等。这些符号代表不同的厂家。
由于茅台瓶子的需求量大,一个玻璃厂供不全货,同时用了好几个玻璃厂做酒瓶子。为了区别这些玻璃厂,就在瓶底印上记号。
CKK——新美工——贵州美工玻璃有限公司
HB——贵州华羲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MB——贵州黔闽玻璃有限责任公司
口——老美工——贵州美工玻璃有限公司前身
这一时期的茅台酒仿品大量出现,但是,仿品就是仿品,它仿造的再像,也只能是相像,和真品还是有区别的。仿品茅台瓶底猛一看可以,仔细看不行。
仿品茅台普遍存在的毛病是:字体模糊,立体感不强,字体线条不饱满等等。
下面这个仿品不容易发现。它不是所有的字体不好,而只是个别的字体有问题。有的字体一半丰满,一半瘪塌,有的整个字都不丰满,有的部分突出。这得用放大镜观察,否则很难发现。
注意下图字母旁边带黑点的字
茅台瓶底图案一般都比较规整、清晰,但不是的。有时候几个不合格的瓶子从流水线上漏检进入正式包装也是正常的事。所以,看瓶底也不要化。要和别的方面,比如封口、商标等等配合起来鉴别,不要机械地看待。如果某一瓶酒出现了说过的其中一个问题(头套、商标等),再发现瓶底有问题,这个酒就应该否定了。
五十年代|土陶瓶、白瓷瓶
在1956年前,茅台酒的酒瓶都是使用当地(仁怀)生产的“三节”土陶瓶。当年早期(五十年代)的土陶瓶制作工艺比较粗糙,从下图可以看出瓶底表面粗糙,隐隐约约可见足圈。
在五十年代的后期,则有一部分的土陶瓶的底部无足圈,如下图所示,瓶底未施釉,底部的数字用作区别窑工或作坊。
1957年,茅台生产出了白瓷瓶茅台酒,但是这个阶段的白瓷瓶还处于试制与改良阶段,这也导致了生产出的白瓷瓶瓶底都不太一样。
比如有些白瓷瓶的瓶底是平面,没有足圈,也没有施釉。有一部分的白瓷瓶瓶底则相反,有足圈,但是足圈比较窄,有施釉。
六十年代|土陶瓶、白瓷瓶、乳玻瓶
在六十年代的(内销)茅台酒土陶瓶的瓶体相较之前,视觉上较为美观,瓶底比以往更加的厚实。
我们可以了解到足圈是属于不施釉,部分底内平面釉色略有所不同,呈现花色状。
白瓷瓶样式的茅台酒,只存在于1957年至1966年这几年间,生命非常短暂。60年代的白瓷瓶茅台酒,瓶底都会施釉。有一部分白瓷瓶的瓶底足圈会变圆变窄,瓶身立起来的时候,瓶底的足圈根本就没有办法接触到桌面;瓶底的内平面向外突起,成了白瓷瓶站立的主要支撑部位。
六十年代生产的乳玻瓶瓶底光滑整齐。底部足圈处可见有在铸瓶时用模具留下的铸瓶线,此铸瓶线位于足圈的正中央,将足圈直接划分为内外两个圆,外圆宽,内圆窄。
当时生产的茅台酒瓶底部都有记号或者数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