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结构性不匹配的问题困扰着农业及农村的发展。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农村金融供给的持续增长,但在农村,仍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形。从微观角度来看,农村金融的供给方与需求方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对等现象,需求方的弱势地位导致其获得信贷的难度较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部分涉农金融机构面对需求主体“居高临下”的姿态已经成为一种解决供需错位的障碍。中银消费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到网站具体了解一下,有专业的客服人员为您全面解读,相信会有一个好的合作!
笔者在村镇调研时,经常可以听到某些农业经营主体的代表表示,获得了某某银行的信贷大力支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而作为发放贷款的银行代表也是很自豪地大谈如何支持“三农”和小微,感觉上,没有这些银行的“恩惠”,这些主体就没有发展的可能,而当被问及银行的利润的时候,几乎都是赚的盆钵满满。从商业关系上来看,拿到贷款的主体是为银行贡献利润的来源,应该是银行的“上帝”,但反过来看,银行往往成了这些客户的主宰,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县域来看,作为一级法人机构的农信社、农商行基本都在当地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其与当地政府的关联也是千丝万缕的,其他银行机构受限于自身的权限及合规要求,其信贷占比都不会很高。由于这种“一枝独秀”的情形的存在,其所代表的就不仅是纯粹的商业银行机构了,再加上各种财政贴息,再贷款的配置,金融供给的主导权相对集中。也就是说,农村金融的市场环境并未达到有序、充分的市场竞争的状态。同时,从需求方来看,其相对分散,并不能形成集中的主体进行交易的谈判,在信贷交易中,其弱势地位是明确的。
银行经营的是风险业务,而承担风险的同时追求利益最大化是银行无形的“潜意识”,尤其是在供需双方地位不对等的农村,银行机构容易形成“居高临下”的状态。处于强势地位的供给方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高额利润,尤其是其具有主导定价权,造成融资成本高企;另一种是“嫌贫爱富”的情况会越发严重,这与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相背离。笔者在调研中经常会遇到如下情形,针对一些实力较强,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的主体,银行跟得都很紧,而往往这些主体并不那么需要银行的贷款,其发展方式基本都是自有资金的滚动运用。而一些很需要银行信贷资金的主体,由于其自身还处于初期创业阶段,其积累是有限的,因此获得信贷的几率并不高。笔者在对一些农村创业主体的调研中发现,其所获的银行信贷资金成本普遍较高,而且占其资金的比例大部分不超过10%,简而言之,这种占比对其资金需求来说可谓杯水车薪了。
“居高临下”的金融服务还会导致非正规金融的滋生。当下农村的民间借贷和非正规融资的情形很普遍,有了资金需求往往不愿意找银行,其根本原因还是交易双方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的表现之一就是,若要从银行拿到一笔贷款,其手续的复杂程度是令很多人望而却步的,经济越欠发达的地区,这种情况越严重。非正规金融之所以有发展的土壤,主要还是正规金融不能满足正当的需求,导致需求方要选择更为便捷的途径获得借贷资金,而往往这种途径造成的风险及金融稳定问题是较为严重的。
农村金融的本质是服务“三农”和小微,而这些被服务的主体大多是相对弱势的群体,这就要求供给方要把自身的姿态“放低“。“居高临下”的反面就是“平视”,根据教育学规律来看,一个成年人和一名少幼儿对话时,往往需要蹲下身躯,与对方平视,这样的沟通效果是最好的,这种形体语言上的差异实际上也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态度。涉农金融机构应该更多以“平视”的姿态面对需求方,并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做好“三农”和小微的金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