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贵宾
- 最后登录
- 2021-9-9
- 注册时间
- 2019-2-15
|
近年来,为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多个省市开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一时之间,新型研发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
但新型研发机构的成果转化能力,并非朝夕之间能够形成。在今年3月,广东省在对现有的新型研发机构进行飞行调研后,淘汰了46家不符合要求的机构,“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是这些机构被淘汰的主因。要
“新型研发机构并非一‘新’了之。”在近日由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人才工作委员会举办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系列经验分享活动中,多位专家指出,在解决“卡脖子”技术和推动成果转化方面,基因检测公司新型研发机构承载了更高的社会期许,应在挖掘高价值专利成果、与产业需求融合发展等方面做出更多工作。
并非一“新”了之
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各省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
根据科技部印发的《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显示,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可依法注册为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
“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政策引导保障,注重激励约束并举,调动社会各方参与。”中国技术交易所总裁郭书贵表示,新型研发机构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科研力量布局,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但是,新型研发机构并非一“新”了之。郭书贵指出,无论是传统研发机构还是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都是迈不过去的坎儿。”
截至2020年底,广东经认定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共有251家。针对现有的新型研发机构,广东省科技厅建立了飞行考察制度,采取飞行调研的形式对省新型研发机构日常建设进行抽查。
从2017年开始,广东省就对已认定的省新型研发机构加强日常监管、开展动态评估。广东省审计厅在审计中发现,部分新型研发机构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较弱,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存在被认定后实际又不开展研发活动等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