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贵宾
- 最后登录
- 2021-9-8
- 注册时间
- 2020-11-10
|
在20世纪60年代,茅台酒瓶的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1957年至1966年间,是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工业现代化的观念正深入人心,机械生产的水平和效率也都较20世纪50年代突飞猛进。
1966年,乳白色玻璃瓶终于通过技术攻关试制,彻底解决了避光、渗漏、外观美观程度三大问题,结束了茅台酒包装用土陶瓷瓶的历史,也逐渐把茅台酒的基本造型稳定下来。
20世纪60年代贵州茅台酒(乳玻瓶)
的对外贸易形势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变化。享誉海外的产品里,就有茅台的身影。起初,乳白玻璃瓶茅台仅用于外销,自1966年7月,内外销陶瓷瓶一律改用乳白玻璃瓶,瓶盖用红色塑料螺旋盖。
乳白玻璃瓶身的茅台酒,成为茅台酒的经典造型,不仅在声名远播,在国际市场也脱颖而出,受到海外消费者青睐。
1980s 国际化、多样化的茅台酒瓶
在这一时期,茅台面临的主要问题也由技术难题向如何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转变。为了与国际接轨,在1985年,茅台酒由重量制改为容量制,即由500克/瓶改为/瓶。这是茅台酒进入国际化的重要标志。
茅台酒瓶为此进行了改造。茅台比对了多家瓶子生产厂家的茅台酒瓶,不断提高茅台酒瓶的质量,茅台酒瓶的合格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20世纪80年代贵州茅台酒(酱瓶特需)
20世纪80年代,茅台还紧跟时代步伐,展现出了新的魅力。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酱瓶”茅台,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发展并走向鼎盛。“酱瓶”是指原本用于区别普通茅台而使用的挂色釉陶瓷瓶,“酱瓶”的釉色进一步丰富、繁杂,出现紫釉、黄釉、黄麻釉、黄黑釉等茅台酒瓶。
1990s 焕发新光彩的茅台酒瓶
|
|